重拾印度古法:草本增色,給頭髮天然的顏色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已經超過十年,「不想變老」是從父母親和阿公阿嬤、鄰居叔叔阿姨,到辦公室主管都很在意的事情。為了想要看起來年輕一點,訴求遮蓋白髮的染髮劑已在美妝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市售的染髮劑大多數都是永久性的化學染劑,長期使用多少會造成皮膚過敏、髮質受損,乃至對泌尿系統的傷害,而在每年超過2000億元的美妝市場裡,有不計其數的人一個月就染一次頭髮,染髮所造成的水污染,也令人不得不感到憂心。無論染或不染,總是讓有需求的人很掙扎。
其實在遠古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就懂得利用植物當成染劑遮蓋白髮,或是改變頭髮的顏色。在西元前15000-1200年的埃及木乃伊的頭髮上,都曾發現指甲花(Henna)的存在。除了指甲花之外,被廣泛使用的還有薑黃、藍靛(indigo)、耳葉決明、油甘仔等等。只是現代工業發展快速,天然植物色素就被人們淡忘了。

基於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對醫療個人保健原則,印度古老文化傳承數種頭髮和頭皮護理植物配方,4、5000年以來,也還保有利用植物的色素來為頭髮增色的傳統。在植物染這個既新又舊的產業中,身為文明古國和香料大國,印度不但傳承香料的古老知識,新的科技又帶來更先進的生產方式。
草本「增色」非染髮 化學染和植物染有什麼不一樣?
由於頭髮的主要成分是十幾種氨基酸和名為「角蛋白」的蛋白質所組成,而毛髮的顏色是由色素細胞生產黑、棕、紅、黃四色「麥拉寧色素」來決定,若色素細胞停止生產麥拉寧色素便會造成白髮的現象。
植物中很多成分在經過氧化後會產生顏色,例如:指甲花(Henna)便含有紅橙色的指甲花醌(Lawsone)、木藍(indigo)則含有藍色的尿藍素(indican),兩個顏色相加便能讓白髮重回接近黑色的深紫色。上述的植物性色素恰好容易與毛髮中的「角蛋白」結合,於是能進入頭髮中的毛麟片,植物染髮的原理即是這個特性,達到為白髮上色的效果。
而化學染髮的原理,則是利用酸和鹼,讓頭髮的毛麟片打開,然後讓染劑進入皮質層,達到上色的效果。假設頭髮是一塊布,化學染法就像是把布先漂白後再上色。植物染則是直接在布上面塗色,所以植物染目前僅適用於白髮。


以有機草藥起家的D&M Cosmo Int Ltd(印度生活館) 展開創新佈局,將優勢發揮在髮類產品上,推出擁有美國 USDA Organic 有機認證以及歐盟 ECOCERT ORGANIC 有機認證的天然草本頭髮增色粉。
由於植物本身就是很好的抗氧化劑,因此染髮的同時,也能利用其他的香料和植物的活性,提供植物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給頭髮,達到護髮和保健頭皮的作用。
品牌經理人Michelle表示:「化學染劑不是天然的東西,和頭髮本來就是不相容的,所以化學染劑只能急用,不能長期使用,況且皮膚是最大器官,頭皮也是皮膚之一,理應好好守護自己的健康。」

染髮劑傷身[2],對環境更是如此,當有害的化學物質進入海洋,連帶影響海洋生物的健康,將透過生物累積和食物鏈,毒素最後又將回到人類的身上,進而影響人類的內分泌和生殖能力。
某些植物(例如:指甲花)擁有親近頭髮中「角蛋白」的蛋白質且活性大,容易和頭髮的角蛋白質相互結合進而達成上色的效果。。由於不破壞毛麟片和皮質層,因此通常不會使髮質受損。植物染髮產品通常採用指甲花 [1]、薑黃、藍靛、甜菜根等等植物色素作為染劑;以金絲、油甘仔、蘆薈作為護髮成分,提供飽和的脂肪,讓頭髮呈現亮澤;尤加利葉、洋甘菊則是發揮舒緩頭皮、減少頭皮屑的效果。
利用酸和鹼,先讓頭髮的毛麟片打開,然後讓染劑進入皮質層,達到著色的效果。化學染髮劑中的帶鹼性的阿摩尼亞先負責讓毛鱗片張開,讓過氧化氫(雙氧水)可以進入皮質層,分解麥拉寧色素(melanin),使頭髮褪色,再透過對苯二胺讓染劑可以附著在皮質層,達到著色的效果。
標榜「天然」不一定天然
同樣都是染髮商品,100元和1000元的產品到底有什麼差別?Michelle依據成分將市售的染髮商品分成五個等級:
- 100% 化學成分
- 化學成分添加部分天然成分
- 100% 天然成分
- 天然成分添加有機成分
- 100% 有機認證的天然成份
Michelle認為,市面上最「危險」的就是上述第二類的染髮劑,因為該產品只添加一兩種天然成分,就宣稱是「天然染」或「植物染」,這類的標示會讓消費者誤以為商品是安全的。在長期或是高頻率地使用之下,反而會因為染髮而傷身。經常在社區大學開課的他表示,先前有許多學生反應:「老師,我用的是天然染」,但主動查詢後卻發現,內含主要成分都是化學物質。「化學就應該標示化學,加了『天然』的字眼,反而讓消費者失去警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也對標榜植物性染髮劑的產品卻擅自添加化學性染髮成分的狀況發出警訊[3],呼籲民眾選購產品時務必檢視產品標示。

即便「天然」沒有妥善處理仍有風險
若進一步細究,Michelle指出,天然植物染產品優劣關鍵點就在於醫療食品的土地有機認證,乃至收成後的研磨技術、無塵室的生產設施等三大部分。就第三類的產品而言,即便都是天然植物作為原料,但耕種的地是否有機、生產過程中有沒有受到污染,研磨和分裝過程是否傷害到植物活性,都是重要關鍵。
Michelle表示,「植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如果研磨不當反而容易氧化質變,不但難以享受天然植物的成份的好處,反而可能帶來頭皮的負擔,造成掉髮現象。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用氮氣研磨、降溫保鮮、分裝的技術、潔淨室等級的設備來生產的理由。」
「我們的成分幾乎每一樣都可以吃。」Michelle如此說道。除了產品取得有機認證之外,天然草本頭髮增色粉選擇經過七到八年的休耕地種植植物原料,確保地力健康、未受污染,再一路取得土地有機認證,再到生產有機認證、產品有機認證。對於「有機」,他們認為,「不僅僅是產品有機認證,在生產的垂直整合線上,都應該具備有機認證。」
文章連結